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(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,男子呢)

2023-01-30 06:53:49 发布:网友投稿 作者:网友投稿
热度:20

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15岁。 古代女子到15岁的时候,用笈将女孩子的头发竖起来表示女孩子已经成年,是可以进行婚嫁的,所以古代女子的成年时间还是比较早的,在古代,女子成年以后是一定要遵从家族的选择,进行婚配的,没有自由爱情这一说法。 与此同时,古代的帝王为了让自己国家内人口繁盛,所以要求女子15岁成年以后就可以婚配,已完成国家繁荣的目标。

生在古代,留什么发型十分讲究,那里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。 三四岁至八九岁,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,这个年龄段统称“垂髫(tiao)”。 到了八九岁到十三四岁,男孩儿们会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叫“总角”。 到了十五岁,男孩子们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,扎成一束,所谓“束发”。 发型自己说了不算,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,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,就此宣告,你成年了。

在我国古代,不管男孩女孩,一到成年就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,改变发式,男戴冠,女配笄,分别叫做“冠礼”和“笄礼”。

“冠”字从古文字形上看,最初是“用手戴帽子”的意思,由此演变为指帽子。 不过古代的帽子跟现在的不同,更像是头上戴的一种装饰物,而且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。

冠礼是古代为贵族男子举行的加冠仪式,以示成人。 具体做法是在宗庙中将接受冠礼的人头发盘起来,戴上礼帽。 《礼记•曲礼》曰:男子二十冠而字。 意思是说,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,要戴“冠”并取“字”。 只有“冠而字”的男子,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。

《礼记•曲礼》:二十曰弱冠。 意思是说,二十岁时身体尚未强壮,但要举行冠礼。 因此,“弱冠”一词就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。 清代袁枚在《祭妹文》中写道:予弱冠粤行,汝掎裳悲恸。 大意是说,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,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。

我国古代对冠非常重视。 不仅男子成人时要加冠,而且冠一旦戴上,轻易不会摘下。 《左传•哀公十五年》中记载了子路“君子死,而冠不免”的故事。 讲的是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在卫国期间遭遇政变,在激烈的战斗中,他冠下的丝缨被击断,就在他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,被人杀死。 子路因此被后人看作是为捍卫冠冕威仪而死的第一人。

古代在戴冠这件事上不但尊卑有别,而且男女有别。 在唐代以前,妇女是不能戴冠的。 唐代以后,贵族女子才可以戴冠。 所谓的“凤冠霞帔”,是只有贵族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装束。

与男子的冠礼相对,女子的成年礼叫做“笄礼”。 《说文解字》曰:笄,簪也。 “笄”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子用的簪子。 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,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,插上一根簪子。 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,已经成年,可以嫁人了。

《礼记•内则》中有:(女子)十有五年而笄,二十而嫁。 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的解释是: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,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;未许配的,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。 后来,人们就用“及笄”一词,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。 例如《儒林外史》:鲁老先生有个令爱,年方及笄。 而“笄年”是指女子初加笄之年,即十五岁。 例如白居易《对酒示行简》:复有双幼妹,笄年未结缡。 意思是说,我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,十五岁了,还没有嫁人。
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形容女子,尤其是年轻女子的年龄,有很多美好的词语,比如“豆蔻年华”。 “豆蔻”是一种形状奇异的美丽花朵,古人常用来比喻少女。 唐代诗人杜牧在《赠别》一诗中写道: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 这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,姿态轻柔美好,如豆蔻初放一般。 因此,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为“豆蔻年华”。

其他如女子十六岁称“碧玉年华”,二十岁称“桃李年华”,二十四岁称“花信年华”等,也都是拿美好的事物作比,形容女子的青春韶华。

下一篇:匈奴人是现在的什么人(突厥人是现在的什么人)
上一篇:懂行的人买小米10s还是k40(懂行的人买小米10s还是k40pro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