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战争中如何分清敌我?

2022-09-29 02:28:12 发布:网友投稿
热度:49

重要是通过军服、兵器设备、军旗、口令、阵型、头巾等办法区分敌我的。

在古代部队除了盔甲以外军旗是最主要的敌我辨认标识,依据军法,旗号倒了,全队集体斩首。然而,仗打到红眼睛的田地,旗号可能被火箭焚毁或者人马踩踏之下实在是找不到了,这就给区分对面的军队是否是友军带来了很大的艰苦。

最直接的办法是依据盔缨和铠甲的样式断定敌我。中国在古代诸侯割据,城邦与城邦之间的战斗连年不断,频繁的战斗也造成了各大城邦的严重消费,很多时候朝廷往往不给士兵发放铠甲,因为铠甲头盔是金属或皮革制品,在古代,这是很昂贵的军事设备,除非精锐军队,或者义务非常艰难。否则,士兵是没有盔甲的,盔缨就更不用说了。即使有些士兵家境不错,为了保命,自备了盔甲,也是样式不一,很难区分敌我。

还有一个办法是依据口音发髻。这个方法在对外族作战时是可以的,例如,对匈奴作战,对突厥作战,都很容易区分敌我。然而,像隋末唐初这种乱世,人们流动性很大,不好区分。例如,掩护隋炀帝的禁卫军就是陕西人,他们的对手郑军和瓦岗军则是杂七杂八哪里都有,郑军中有江淮兵,瓦岗军更是五花八门,来自全国各地。府兵大多为汉人,发髻、服饰、相貌方面实在是不太好区分。

口令辨认法,口令虽然容易辨认,但是,战场上模拟对方口令的比比皆是,再者,古代部队通信不发达,完整靠轻骑或两条腿跑着送到,往往会造成口令不一致的问题。再者,中国自古就有成百上千种方言,比如,今天广东士兵和来自河北的友军之间,如果用方言问答口令会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成果。有人可能会问,古代不是也有官话(官方规定的尺度普通话)吗?答案是有,但是,士兵都来自于社会的底层,是普通劳动听民,自然不会像达官贵人那样说一口尺度的官话,这个是毋庸置疑的。

较为容易办到的是,通过抹额(相似于头巾)的色彩、队伍的旗号(旗号倒下之前)、口令相联合来断定敌我。例如,黄巾军的黄巾就是个明显的、容易办到的标记。 另外,我以为,即使是乱世,国力不足,也应当是有必定的统一请求。例如,战国时代部队虽然自备服装,却是有统一的色彩请求,秦国尚黑,齐国尚红,等等。

如果进入到搏斗战,此时区分敌我的症结就在于阵型了,这个时候将领对部队的掌握力根本等于零,只能依附之前的排兵布阵保证自己的部队面向敌军,在混战中尽量坚持队形,如果阵型被击破,那么期待部队的只能是溃退,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部队平均减员30%就会瓦解的原因之一。

像是后金这种几乎没有阵型的部队,在减员10%左右的时候就有可能瓦解,只不过明朝连这10%的战损都很少打出来。

再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,他们则是用严厉的军法,通过喇叭、传令兵、腰牌、旗号,来保证自己的队形,在大阵下还设有鸳鸯阵这样的小阵,区分敌我还是很容易的。但即使如此,也免不了在凌乱条件下被队友误伤。

在晚清时代,为了加强部队掌握力,湘军和淮军采取了将同乡士兵编为一组的方法,大家都是同乡,怎么说也是面熟,而且依附宗族乡亲的关系,大家能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。

在现代战斗中,仍然常常有误伤的情形,所以在古代区分敌我并不是件简略的事情。

下一篇:女人脸上哪些痣不能动?
上一篇: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?